米乐|米乐·M6(中国大陆)官方网站
同方股份总裁黄俞详解同方系产业版图 |
[ 来源: | 作者:admin | 发布时间:2016-07-20 | 浏览:1532次 ] |
同方部,作为清华园里最早的建筑之一,历经沧桑依然在发挥功用;同方股份,作为清华大学“根红苗正”的上市平台,也正在调整自己的市场定位。 从互联网服务与终端到智慧城市,再到节能环保、海绵城市,还有公共安全……由于业务体系庞杂,同方股份常被外界质疑:公司定位是什么?究竟要在资本市场做什么?近日,清华控股成员企业同方股份新任副董事长、总裁黄俞接受上证报记者专访,对同方股份未来发展战略进行了解读。
做高校与市场的转化器 “同方股份下一步要加强与清华各大优势院系的深入融合,打造能代表清华水平的企业与产品线。”黄俞虽然并非清华“土著”,却深刻了解同方最大的“资源”所在。他坦言:“前几年同方在经营上与清华大学院系有些疏远,未来我们要加强与学校院系的反哺互动,做好学校院系科研与市场之间的转化器。” 近期,同方股份与清华大学环境学院达成了战略合作意向,迈出了加强与学校院系合作的重要一步。未来,同方将与环境学院合力促进清华环境产业集团发展,共同推进清华苏州环境创新院筹建工作,并将联合申报住建部海绵城市建设工程中心,开展海绵城市关键技术研发和市场化应用。 节能环保与智慧城市一直是同方股份的主营板块之一。在去年一次资产整合后,同方系在环保领域的意志更加明确。公司曾于2015年11月公告,同方股份在把同方国芯36.39%股权转让给紫光集团下属公司的同时,还将受让大股东清华控股持有的清控人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清控人居”)不低于80%股权和深圳市华融泰资产管理有限公司40%股权。 这是清华产业业务整合的又一进展。其中,清控人居是依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清华大学人居环境研究中心及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美术学院、土木水利等学院的基础组建的,业务领域涵盖产业与政策研究、城市与基础设施、建筑与专项实践、环境与生态保护等。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将清控人居注入同方股份,与公司现有的智慧城市、节能环保等相关板块将形成有效协同。 实际上,除了环境学院,清华的工程物理系与同方的渊源更加深厚。从1999年第一台加速器在同方威视诞生起,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就与同方威视开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之路,并且,工程物理系的很多老师在同方威视都拥有股份。“高校老师不在企业担任经营职位,而是通过股权和分红等方式获取回报。”这是黄俞主张的合作模式,并且还将在未来的捆绑合作中进一步推广。 此外,清华的医学院、生命科学院、药学院等优势院系也是同方的合作目标。黄俞告诉记者:“同方未来要打造大健康医疗板块,包括医药、养老、医疗等所有环节;而清华有医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和药学院,从医药到医疗服务,到健康养老,到可穿戴式的医疗器械等,都是清华的学科优势,我们将与这些院系展开战略合作。例如,公司旗下药业将构成大健康板块的一部分,其将与清华药学院紧密合作,希望能借助全世界一流科学家的力量打造出世界一流的新药。”其中,药学院是清华大学刚于去年底新成立的院系,由中组部千人计划入选者、干细胞化学生物学家丁胜博士任药学院首任院长。 黄俞不忘强调:“在自主研发的同时,并购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发展途径。” 聚集环保大安全大健康 既然要打造代表性的产品,现有的庞杂产业体系势必需要梳理。那么,未来同方将聚集哪些板块?黄俞表示:“大安全、大健康、环保将是同方着力探索发展的领域;此外,业务板块还包括互联网终端、智慧城市等。其中,大安全板块将由同方威视和辰安科技引领。”他透露:“同方的目标是,在每个产业板块都推出独立的上市公司。” 孵化器模式一直是同方股份的特色。2015年年报显示,目前公司下属控股的上市企业有港股同方泰德、同方友友,以及新三板挂牌公司同方健康等,公司还参股了泰豪科技、华控赛格、联合水泥和已通过IPO审核的辰安科技。此外,公司还持有同方投资、嘉融投资、重庆国信、同方全球人寿等金融、投资企业。 一个问题是,IPO注册制推迟、重组办法修订严卡规避借壳等政策变化是否将影响同方股份的分板块证券化进度?对此,黄俞回应称:“对于重组办法的修订,我觉得需要有耐心,法规并不是用来约束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只要资本市场有创新的东西,有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我相信监管部门是支持的。与此同时,除了中国的资本市场,海外资本市场同样是宽广的舞台。” 黄俞也坦言:“从目前A股的监管规则来说,母体是家上市公司,旗下各产业板块分别上市,要达到这样的目标还有很多问题要解决,这是个重大的课题。但我相信今天的管理层有能力解决这些问题,成为控股公司并不可怕,同方未来被市场估值时一定会包括旗下控股的产业资本,其中会有行业领袖级的企业出现。” 宏大蓝图已绘,激发内生动力成为必要条件。黄俞告诉记者:“接下来,我们要力推激励机制改革和薪酬机制改制,这与企业的改革瘦身同步进行。不仅是同方总部,下面每个细分领域公司都要启动长效与短效结合的激励机制改革,让每一家公司跟每一位高管都有切身利益的关联。” |